(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财经北京5月11日电 随着美国政府距离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日期越来越近,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近日却拿着“美债炸弹”玩火,大搞党争。美国财政部长耶伦11日警告,美国一旦债务违约,将对经济和金融产生“灾难性影响”,引发全球经济下滑。
这是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财政部大楼。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拿着“美债炸弹”大搞党争
今年1月19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就已达到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为了防止政府停摆和债务违约,财政部随后采取非常规会计手段,继续支付公务员工资和社会福利以及现有债务利息。耶伦此前警告,如果国会不能及时调高债务上限,按照当前联邦政府举债速度,债务违约最早将在6月1日发生。但这一问题拿到美国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却各不相让,拿着“美债炸弹”大搞党争。
美国总统拜登是民主党人。民主党人控制着参议院,共和党则把握着国会众议院的控制权。拜登要想提高债务上限,需要和国会共和党人达成一致。
拜登9日与国会参众两院民主、共和两党领袖就债务上限问题进行磋商,但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双方决定12日再次磋商。拜登等民主党人认为应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但共和党人坚持民主党必须先同意削减政府开支、再谈提高债务上限。
4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在首都华盛顿白宫出席活动。新华社发(亚伦摄)
拜登9日告诉媒体记者,债务上限问题是他当前唯一重要的议程,他不排除取消本月晚些时候赴日本出席七国集团峰会的行程。
但共和党方面态度仍然强硬。宣布竞选下届总统的共和党人、前总统特朗普则在10日呼吁国会共和党人,民主党人如果不同意共和党人削减联邦政府开支的要求,共和党索性“让债务违约”。
一旦出现美债违约,美国国债抛售潮将导致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带给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的溢出效应将尤为剧烈。在日本参加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的耶伦11日警告说,美国一旦违约,将对经济和金融产生“灾难性影响”,威胁到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引发全球经济下滑。
债务危机冲击美国信用底线
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借款授权用尽。
如果联邦政府不能继续举债,将不得不暂停支付某些退休金、联邦工作人员工资,或推迟支付利息,无法如期偿还债券,从而构成违约。
其实,美国凭借美元国际本位货币地位,政府发债融资本不是难事,只要一直提高债务上限,就可以不断“借新债还旧债”。自首次设定债务上限制度的1917年以来,美国国会提高政府债务上限次数已高达上百次,从彼时的135亿美元提高到了2021年的31.4万亿美元,飙升了两千多倍。
《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不断膨胀的债务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过去几十年做出的选择共同造成的。自2000年以来,两党政客已经养成了为战争、为减税、为其他各种原因借钱的习惯。就算是呼吁国会共和党人在提高联邦债务上限问题上“强硬”起来的特朗普,也在担任总统期间多次签署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的协议,使美国的债务赤字进一步增加了近8万亿美元。
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债务上限危机反复发作,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多年来美国财政收支失衡,连续累积的财政赤字导致债务快速攀升;二是次贷危机后,依仗美元霸权,美联储实施长期超宽松货币政策助长债务增加;三是围绕债务上限的党争加剧,让债务问题不断政治化。
值得关注的是,反复出现的债务上限危机不仅威胁美国自身社会福利,导致失业率和借贷成本大幅上升,还可能引发美国经济陷入更深程度衰退,从而对美元信用和美国国家信用产生实质性破坏。
这是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两党“玩火”后果严重
耶伦11日在日本说,美债违约“不可想象”,她对双方谈判达成共识提高债务上限“充满希望”。然而她也承认,两党拿着美债“玩火”仍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众议院共和党人在最后一刻就债务上限达成协议,勉强避免了一场灾难,但由此产生的紧张局势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直接导致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2013年,美国两党因削减社会福利和医改问题再次陷入债务上限谈判僵局并导致政府关门半个月。
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8日报道,美国政府雇员协会对拜登和耶伦提起诉讼,要求美国政府取消债务上限,并防止债务达到上限给雇员造成停薪、裁员或强制休假的风险。
这项诉讼是由代表全美约7.5万名联邦雇员的政府雇员协会提起。诉状写道,如果联邦债务达到上限,国会可能会暂停、缩减甚至取消执行此前通过的拨款计划,联邦雇员可能遭受停薪、裁员或强制休假的风险。(记者:熊茂伶、于荣;视频:王沛;海报:宿亮;编辑:陈丹、王丰丰、王申、梁尚刚、陈玉芬)
编辑:王姝睿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